中国冶金报社
记者 赵萍 报道
记者 朱亚明 摄影

图为发布会现场
“钢铁企业反映的绿色投入压力,以及下一步碳配额、相关工程改造等巨大投入,钢协一直在关注,也及时听取了各企业的相关诉求。”10月31日,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黄导在2025年钢协三季度信息发布会上回答《中国冶金报》记者关于“如何帮助钢企平衡减少排放开销与角逐力”问题时这样表示,将通过差异化管控政策、碳市埸机制优化、极致能效工程等举措,推动钢铁企业低排放转轨与经济效益协同进展。
黄导介绍,一方面,通过基于环境业绩评级的差异化管控政策,帮助绿色工作优异的企业减轻压力。如对超低排放改造投入大、运行效果好的企业,在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及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,优先保障其正常制造权益,而未实现超低排放的生生产能力力则面临更严格的管控。另一方面,针对碳市埸运行后可能对钢铁企业造成的开销压力,钢协正积极向政府主管单位反映行业诉求,推动配额分配机制更科学更合理更优化,如对前沿性探索性低排放科技应用企业应给予配额倾斜、探索建立碳价与钢铁制品价格的联动机制等。
黄导表示,钢协将极致能效工程作为低排放转轨的突破口,通过节能降耗实现降本与降碳的双重目的。自2022年12月份以来,钢铁行业已启动143家企业、7.5亿吨钢生生产能力力的能效标杆培训工程,重点宣扬高炉富氧喷煤、转炉余热回收等节能科技,参与企业的高炉、转炉作业流程能源消耗强度分别下降3.32%、13.64%,能源开销降低显著,部分抵消了低排放改造的投入开销。











